什么是立秋节气 立秋的节气风俗
更新于:2024-10-25 08:34:33
我们都知道,立秋在现代是二十四节气,而在古代,立秋被称为立秋节,也叫七月节,在立秋这一天,皇帝会率领文武百官登上高高的城楼,祭拜祖先和神灵,那么你知道什么是立秋节气吗 立秋自古以来就一直被重视,因为中国人民都感恩丰收的喜悦,为此有了很多诗词歌赋和民间风俗来感恩立秋,小编就在这里,为各位朋友们介绍立秋的节气风俗,快来看看吧,不容错过的精彩内容!
【什么是立秋节气】
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三个节气,也是秋季的起始。斗指西南,太阳达黄经135,于每年公历8月7或8日交节。立,是开始之意;秋,意为禾谷成熟。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,立秋是阳气渐收、阴气渐长,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转折。在自然界,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成熟。
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仅次于大暑小暑的第三热节气。在节气排列顺序上,处暑在立秋之后,秋季第二个节气处暑(末暑)才出暑。二十四节气有三暑(小暑、大暑、处暑),三暑中间还夹一个立秋节气,立秋之后才是处暑(末暑)。三暑与三伏均代表高温酷热天气,三伏天涉及小暑、大暑、立秋、处暑四个节气。在二十四节气中,暑天比较长。
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就此结束,初秋期间天气仍然很热。所谓热在三伏,又有秋后一伏之说,立秋后还有至少一伏的酷热天气。三伏有初伏、中伏和末伏之分,它的日期是由节气的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。
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,立秋这天往往还处在中伏期间,也就是说,酷暑并没有过完,真正凉爽一般要到白露节气之后。酷热与凉爽的分水岭并不是在立秋节气。
秋季是暑热与凉寒交替的季节。《管子》曰:秋者阴气始下,故万物收。进入秋季后,由夏季的多雨湿热过渡向秋季少雨干燥气候。在自然界中,阴阳之气开始转变,阳气渐退、阴气渐生,万物随阳气下沉而逐渐萧落。
节气划分
天文法
按天象变化划分:我国传统的四季划分方法,是根据天象变化来划分,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作为四季的始点。秋季是以立秋(斗指西南,太阳黄经135)为始点,至立冬结束。其起始与结束,是天体运行的结果,与人为无涉。《历书》曰:斗指西南维为立秋,阴意出地始杀万物,按秋训示,谷熟也。立秋后,降雨、风暴、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;在自然界中,阴阳之气开始转变,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。季节转换,反映了气候、物候等多方面变化规律。
气温法
按气温变化划分:现在划分四季常根据气温变化划分,采用的是近代学者张宝堃的候平均气温划分,按候平均气温法,日平均气温连续五天介于10℃-22℃之间算入秋。近代学者张宝堃结合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提出了新的分季标准,以候平均温度(连续5天气温的平均)稳定降到10℃以下为冬季的开始,稳定升到22℃以上作为夏季开始。据此,候平均温度从10℃以下稳定升到10℃以上时作为春季开始,从22℃以上稳定降到22℃以下作为秋季开始。这是近代从气温变化角度来划分四季的方法。
【立秋的节气风俗】
1、立秋节
立秋,表示秋天来临,草木开始结果孕子,收获季节到了。因此,在立秋民间有祭祀土地神,庆祝丰收的习俗。在南方有立秋啃秋瓜的习俗,在入秋的这一天多吃西瓜,以防秋燥,久之形成习俗。民国时期出版的《首都志》记载:立秋前一日,食西瓜,谓之啃秋。也有迎接秋天到来之意。
2、秋社
社日节,又称土地诞,是古老的中国传统节日,社日分为春社和秋社。古时代的社日节期依据干支历法来定,后来因历法变动改用阴历定节期。春社按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推算,一般在农历二月初二前后,秋社按立秋后第五个戊日,约新谷登场的农历八月。社日节现在民间一般举办春社,南方沿海地区仍沿祭社(土地神)习俗,每到社日节时,普遍奉祀土地神。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都叫社,按照我国民间的习俗,每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,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,祈求或酬报土地神。
3、秋忙会
秋忙会一般在农历七八月份举行,是为了迎接秋忙而做准备的经营贸易大会。有与庙会活动结合起来举办的,也有单一为了秋忙而举办的贸易大会。其目的是为了交流生产工具,变卖牲口,交换粮食以及生活用品等。其规模和夏忙会一样,设有骡马市、粮食市、农具生产市、布匹、京广杂货市等。现今把这类集会,都叫做经济贸易交流大会。过会期间还有戏剧演出、跑马、耍猴等文艺节目助兴。
4、秋收互助
秋忙开始,农村普遍有秋收互助的习俗,你帮我我帮你,三五成群去田间,抢收已经成熟的玉米。一料玉米要搬四次:头茬、二茬、三茬、捞空茬。妇女、老人、十来岁的小孩,他们手提竹笼,一排接一排,一株接一株,挨着个儿去搬。切忌猴子搬玉米,搬一个撂一个。而是搬一个放在笼子里,然后放在地头玉米穗堆子里,最后用大车拉回家。头茬先搬已经成熟了的玉米穗,未成熟的玉米穗,留下来二茬再去搬。二茬、三茬是用同样的办法去搬。最后捞空茬,把剩余的玉米穗,不管老嫩、一齐搬回家中。看谁家的玉米成熟的早,先给谁家搬,既不违农时,又能颗粒归仓。
5、贴秋膘
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,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。因为人到夏天,本就没有什么胃口,饭食清淡简单,两三个月下来,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。秋风一起,胃口大开,想吃点好的,增加一点营养,补偿夏天的损失,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:在立秋这天各种各样的肉,炖肉烤肉红烧肉等等,以肉贴膘。
6、啃秋
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称为咬秋。天津讲究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,称咬秋,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,时逢立秋,将其咬住。江苏等地也在立秋这天吃西瓜以咬秋,据说可以不生秋痱子。在浙江等地,立秋日取西瓜和烧酒同食,民间认为可以防疟疾。城里人在立秋当日买个西瓜回家,全家围着啃,就是啃秋了。而农人的啃秋则豪放得多。他们在瓜棚里,在树荫下,三五成群,席地而坐,抱着红瓤西瓜啃,抱着绿瓤香瓜啃,抱着白生生的山芋啃,抱着金黄黄的玉米棒子啃。啃秋抒发的,实际上是一种丰收的喜悦。
7、躺秋
躺秋在有些地方也叫做卧秋或者睡秋。例如在江淮一些地方,人们在立秋这一天,会选择一个阴凉的地方躺一躺,表示夏天即将过去,暑热难当无法安眠的日子即将过去,天气慢慢转凉,可以好好安睡了。另外也寓意着在夏天繁忙辛苦的生产已经过去,到了秋天了,可以稍微松口气歇一歇了。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夏天多会夏瘦,秋天到来,多躺一躺,有利于把夏天瘦掉的肉长回来。
农事相关
秋的含义,有庄稼快成熟的意思。立秋并不代表气温就此下降,因太阳所带来的热力未减弱。由于秋老虎短期回热天气影响,立秋的后至处暑节气这段时间仍有持续高温,真正凉爽一般要到白露节气后。秋季的气候分为两个阶段,初秋闷热,仲秋后趋向干燥、凉爽气候特征。进入秋季,降雨、风暴、湿度等,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。
南方地区多雨、多风、干湿度大,季节转换时,这些气候特征变化明显;在北方地区,降雨、风暴等变化不大,明显变化的是气温。进入秋季后,在自然界中,阴阳之气开始转变,万物随阳气下沉而逐渐萧落,草木的叶子从繁茂的绿色到发黄,并开始落叶,庄稼则开始成熟。
根据代近学者张宝堃的候平均气温划分季节的标准,必须是连续5天的平均温度在22℃以下才算是秋天,按照这样的标准,江淮地区一般是在9月中下旬才进入秋天。其实,按近代的候平均气温划分季节的标准,下半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降至22℃以下作为秋季的开始,除长年皆冬和春秋相连无夏区外,中国很少有在立秋就进入秋季的地区。
立秋后一时暑气难消,有秋老虎的余威,但随着时间推移,天气逐渐凉爽。进入深秋后气温的日较差逐渐明显,往往是白天很热,而夜晚却比较凉爽。
立秋日对农民显得尤为重要,有农谚说:雷打秋,冬半收,立秋晴一日,农夫不用力。这是说立秋日。秋后一伏热,立秋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仍然较高,各种农作物生长旺盛,中稻开花结实,单晚圆秆,大豆结荚,玉米抽雄吐丝,棉花结铃,甘薯薯块迅速膨大,对水分要求都很迫切,此期受旱会给农作物最终收成造成难以补救的损失。
所以有立秋三场雨,秕稻变成米、立秋雨淋淋,遍地是黄金之说。总体来讲,进入秋季,太阳高度角渐低,温度由热渐降低;秋风送爽、炎暑顿消、硕果满枝、田野金黄。
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于立秋时
可种植下列蔬果
1.北部:高丽菜、花椰菜、茄子、芹菜、乌豆、白豆、葱、苹果、梨、葡萄。
2.中部:番茄、茄子、芹菜、芥蓝菜。
3.南部:高丽菜、长年菜、番薯。
可捕获下列鱼类
目吼、卓鲲、鲟鱼、龙尖、沙鱼、刀鱼等。